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,并发症却早早发生?血糖波动这个问题来科普一下。
2020-07-13 10:01:27
有些糖尿病友在自我管理疾病的过程中,可能遇到过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,这时一定要加强重视,因为长期出现血糖忽高忽低就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,如会引发心脏、 脑血管、 眼睛、肾脏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。
李大爷和刘大妈2人均患有2型糖尿病,刘大妈患病3年,李大爷患病7年。平时血糖控制较好,上个月监测的糖化血红蛋白:刘大妈为7.0%,李大爷为6.7%。
最近,刘大妈感觉双眼视物模糊,于是到医院检查。结果,刘大妈糖尿病眼底病变3期,李大爷糖尿病眼底病变1期。刘大妈一直对检查结果感到不解,很奇怪为什么自己糖尿病发病时间短,平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,怎么并发症出现比李大爷还早?
《糖尿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》指出: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相似的患者可因血糖波动程度不同,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而不同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大妈的病程短,并发症却严重了。
血糖波动幅度大的人往往认为血糖偶尔高一次没事,后面降下来,平均正常就可以了。殊不知这才是控糖最大的误区!当然发生并发症不是单一因素控制的,还需要考虑家族史、吸烟、体重指数、血压、血脂等因素。但是排除了上述因素外,我们还要对血糖波动给予更多的关注。
引起波动的原因:
其实健康的人一天之内血糖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着,只是它们上下波动幅度较小(一般保持在2-3mmol/L之间),这个主要归功于是体内糖原、胰岛素和升糖激素之间相互作用。
但当糖尿病来袭时,甚至在糖尿病前期,血糖波动就开始发生变化。主要是胰岛素抵抗、分泌减少,体内这种平衡机制被打乱,加之外源性用药、进餐不节制等进一步造成血糖波动加大。
《糖尿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》指出:任何引起血糖升高和降低的因素都会引起血糖波动,其中最主要有两种情况:①餐后血糖升高不受控制②药物、运动、饮食等引起低血糖。
了解到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出现为血糖波动主要原因,我们尽量减少上述两种情况出现,血糖会保持更稳定。
那么糖友要怎样避免血糖大的波动呢?
①饮食注意就餐顺序(蔬菜→肉类蛋白→主食),避免摄入高升糖指数的食物,这样餐后血糖升高不会太快、太高。
②餐后1小时参与运动,主动消耗进餐带来的餐后高血糖;运动掌握适度,避免运动过度,引起低血糖。
③避免进餐过饱,主食定量,粗粮优于细粮,科学分配三餐,减少外出就餐机会。
④避免吸烟、熬夜、情绪激动等不良生活方式。熬夜、情绪激动血糖升高难控制,应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。
一般情况来讲,空腹血糖控制于3.9~5.6mmol/L,餐后血糖控制于3.9~7.8mmol/L,人体的血糖波动规律是:三餐后食物吸收形成三大高峰,黎明期间形成一个小高峰,夜间由于距离进食时间较长,这个时间段的血糖最低。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升高,如应激状态、药物因素或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糖分等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正常人。
胰岛素泵被称为“人工胰腺”,选择胰岛素泵治疗,全天候的血糖控制会更平稳。通过人工智能控制,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式,每个时段可设置不同的基础量,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;同时在进餐时,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控制餐后血糖。除此之外,胰岛素泵还可以根据活动量大小,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对高血糖和低血糖。
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,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,又要尽可能的降低血糖的波动性,只有这样,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,提高糖友的生活质量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